返回第三十八章 减灶为计不为过  1645我来自未来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广德州城下那场骇人听闻的自相残杀终归在北朝兴南朝落的大潮之中逐渐被掩盖。
  在满朝大员们看来,因为一个城市而失去一位首辅是不值当的,哪怕这位首辅上位以来除了好事什么都干,但他也终究是大明首辅,岂能和那些百姓们等价换命!
  在马士英离去之后几乎同时,挂着方字大旗的明军部队终于出现在了太平府的郊外,来报的斥候与对方接触之后向黄得功以及弘光皇帝带来了盖着镇东将军印大章的文书。
  镇东伯方国安,率部勤王。
  迎接的仪式上,杨衍在台下见到一身铁甲的方国安步气势雄壮伐稳健,看得出是正统武人,虽然已经过了中年,可仍是让人觉得有一丝惧意。
  至少杨衍可以肯定从自己面前走过去的这个汉子几拳打死自己这个小书生还是问题不大的。
  方国安,先封镇东伯,又为侯,再为荆国公,大明朝遗留给南明政权的政治遗产之一,在南方诸军之中仅次于江南四镇,而且尚且算忠心,能在杭州城下与清军野战,实属不易。
  就是杭州城里那位璐王实在不是人干的,气的这位老哥直接跑了,而同一场景莫说方国安,就是放在觉悟甚高的杨衍头上杨衍也是想好换个地方继续搞革命的,管他城里王爷死活。
  而第一次露面的悲剧收场也暗示着方国安以后命运的坎坷。
  1645年璐王朝廷崩溃之后方国安先后归于鲁王至唐王政权继续抗清,1646年清兵在浙江大军压境,方国安选择了投降。
  但是他并没有因此就甘心情愿的成为异族统治者下的走狗,而是在清军之中仍然蓄意造乱,并且私下沟通郑芝龙,欲与其合谋。
  而最终,他也死在这上面。
  方国安登上弘光加急修筑的“黄金台”后不久,又有陆陆续续几股明军势力和乡勇赶到太平府勤王。
  其中芜湖六郎乡的严绩吸引了杨衍的注意,没记错的话当时自己派人借粮的时候借过这个乡的粮食……
  嗯,反正我打的是盖江龙的牌子,他肯定认不出来。
  杨衍如此自我安慰道。
  这其实也是定然,此时天下到处都是落草的乱军,非是交手过几次谁知道对面到底是谁。
  严绩本是山东道御史,大小也算是个官,这次率军勤王虽然带的人不多但也足可证明其之忠勇,也被授予了兵部右侍郎的衔。
  当然,侍郎是侍郎,兵粮一个没有,自己想办法鼓捣去吧。
  事实上弘光跑路时就是轻装简行,浑身上下除了朝廷中枢印章也没带太多的财宝,中途还在溧水被打散了一次,这期间遗落更多,如今拿来赏赐官兵们的金银也已经不多,十足的小朝廷惨样。
  严绩领军与火器营驻扎的不远,杨衍便登门拜访打算拉好关系。
  毕竟这些本地豪族都是一等一的有钱有势,自己以后想在长江打游击是少不了这些人的。
  而且就算自己不在南直打游击,那自己之前打下的水匪寨子也要好好经营不是,总不能就轻易的给舍了,自己以后养军离不开长江上得那些吃人勾当。
  到了严绩的军营,看到那些军纪涣散,甚至还有不少躲在一旁吃旱烟的青壮们,杨衍暗自摇了摇头,不管那严绩为人如何,而这些兵是绝对打不了仗的,最多吃个空饷还行。
  “大人,黄帅部火器营参将杨衍前来拜见!”
  严绩坐在帐中正和自己族中后生商量着如何维持大军的后勤,听门下汇报愣了愣,他跟黄得功并没有接触,他门下的千总来找自己作甚?
  “让他们进来。”严绩吩咐道。
  不管是为何,自己倒是要见上一见这位不请自来的客人。
  杨衍随着门人入了帐篷后一眼看见了正襟危坐着的严绩,他拱手行礼:“靖国公部火器营参将杨衍,见过严公。”
  “将军有礼。”
  严绩拱手笑道,轻抚胡须。
  杨衍是四品武官,而兵部侍郎则是正三品文官,是不需要还礼的。
  而且因为大明朝重文轻武的缘故,就算严绩还只是个致仕的道御史,他不回礼杨衍也奈何不得他。
  因为区区参将能认识几个总兵已经是顶天了,而一个文官么,鬼知道他的同年到底有多少人,到底分布在哪些地方。
  这些人,是得罪不起的。
  杨衍来自然不是为了什么军机大事,只是过来拜门的。
  严绩是芜湖大家,杨衍家一样也是,不需要说太远便能扯上关系。
  “你真的是修雨兄的独子?”
  严绩惊讶道,面前将军是芜湖人本就让他惊讶,而且还是杨家子弟,这就几乎不可置信了。
  杨家世代书香门第,虽然近几年家道中落,可是也没听说过有人弃文从武啊。
  “家父逝去之后世道变迁难以言喻,而今天下正逢乱世,临江便投军靖国公麾下,以求报国。”
  杨衍对此解释道。
  严绩昂首,微微开口,书生报国自古都是乱世将至的景象,这绝对算不上什么好事。
  严绩想了想,直接问道:“临江,你现在手底下有多少人,可能独当一面?”
  杨衍愣了下,没想到严绩的问题如此直接,他低头思索了下,犹豫道:“部卒近千,可与敌一战。”
  严绩坐在椅子上深思熟路一番,沉声道:“你我二军都是芜湖乡里,切记不可作祸害百姓之事。而如今陛下至此,我等更思报国,万不可再生意向。”
  “临江谨记。”
  杨衍答道。
  严绩点点头,犹豫了下道:“而军中若是粮草不济,我部亦可援助一二,若有所需,尚可相助。”
  一旁的后生连忙冲严绩使颜色,而严绩视而不见,仍是端坐在那,不曾改口。
  口粮,这个时代最硬的硬通货,只要几斤米面就能买回来一个丫鬟,只要几口馒头就能让一个汉子卖身投军。
  只要几斤粮食,他就能让一个普通人去杀人放火。
  黄金白银,又怎抵得上一口能抵温饱的饼子!
  年轻人的颜色变化尽在杨衍眼中,书生将军也不为怪,换做是自己也一样,自己那几千石粮食可还没打算分给别人呢。
  虽然这个时候没人嫌粮多,但是杨衍还是谢绝了严绩的好意,表示自己尚有余力。
  而严绩则是面露惊讶,笑着问杨衍可是怕担了恩情。
  杨衍正色道:“夫之为国,不为他扰。”
  严绩对此甚为赞许。
  别了严绩之后,杨衍开始命部下由一天三顿热食改为一顿热食两顿冷食,免得引起别人眼红。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